《哪吒2》爆火,大家到底在兴奋啥?

《哪吒2》票房来到120亿元,最新预测票房可到160亿元,这样的话,竟然能将之前的国内票房纪录提高接近100亿元。真是强的可怕。真是120分恭喜《哪吒2》的制作团队!

广大观众似乎一个比一个兴奋,从上映之初的默默观影,到口碑爆炸后的二刷三刷,再到现在冲击世界影史票房成绩,在《哪吒2》票房节节攀高的一路上都在追看成绩”直播”,一路上都在摇旗呐喊,感觉像是迎来了自己的人生顶峰一般,庆祝、参与、激动。

似乎大家在说,看我多有眼光,看了这部大作;也似乎在说,不是我不想看电影,我只是不想看烂片;又或者,这是中国的电影,就是我的电影,我一定要多宣传多看,把他送到影史票房高处供人敬仰;还或者,狂欢一下咯,闲着也是闲着,影史冠军也有我的贡献。

这种集体狂欢背后,藏着微妙的分层。有人像是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,从票务平台实时刷新的数字里获得精神奖章,仿佛每张票根,都是自己审美优越的认证。有人在社交平台敲下”欠哪吒一张电影票”时,其实是在填补当年没能在《大圣归来》时期站上舆论高地的遗憾。那些凌晨还在转发票房海报的年轻人,或许正借着虚拟角色的逆天改命,对抗现实里被996磨平的棱角。最有趣的是那些高喊”国漫崛起”的中年观众,他们未必真懂二次元文化,但电影里混天绫缠住偏见、火尖枪刺破宿命的热血,恰好撞上了自己心底未凉的那团火。就连跟风打卡的路人,也在短视频里用三秒变装哪吒的特效找到存在感——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能挤进全民话题本身就是种社交货币。

我想,《哪吒2》赶上了,这看了电影的1.6亿人,是不是都是喜爱虚拟形象、接受叛逆、强调个性、爱国上进的新一代呢。这些是我认为大家最带入、最兴奋的根源,其实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个性。

这些个性的表达,早就在生活里到处存在很久了,这代人的基因里刻着”虚实共生”的密码。有人白天是写字楼里的正经人,晚上却在虚拟世界养着会说话的赛博神兽,给游戏角色穿汉服打领带,把《山海经》异兽P成微信头像。饭圈女孩能把非遗绒花做成爱豆应援物,电竞少年研究《孙子兵法》只为提升团战胜率。你看那些顶着粉色头发的UP主,一边吐槽”躺平”,一边偷偷报名夜校学编程;刷着”整顿职场”的00后,转头就把公司年会改造成国潮大秀。也可以跟着大爷大妈跳广场舞,帮他们把BGM改成混搭戏腔电音。。这种混搭式叛逆,像极了哪吒和他的红绸配铠甲,既要在元宇宙建虚拟庙堂,又要给现实里的祠堂装上Wi-Fi——谁说继承传统就不能颠覆传统呢?哪吒是我们的代言人啊。

写了这么多,也是想说《哪吒2》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,是从早晨7、8点的太阳,变成了9、10点的太阳了呀。

祝大家天天开心!觉得写的不错的请您点赞关注收藏吧。再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