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明代表,提案号召青少年开展“息屏24小时”行动,获得了一致的支持和称赞。然而大家真正去落实这个倡议的时候,才发现让孩子远离手机,做到息屏24小时没那么容易。
姚明代表提案的目的,是想让青少年在学习之余,不要一味的玩手机,要多做些运动,多走出去,多接触人和外界。
要做到让青少年远离手机,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出去,去接触现实世界,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有一些引导和陪伴。
首先呢,家长最好能自己少玩手机。为什么家长要少玩手机?神经科学研究显示,人类大脑存在镜像神经元系统,儿童会无意识模仿父母行为模式。首都师范大学2023年调研显示:家长日均手机使用超6小时的家庭,子女屏幕时间达4.2小时,是家长使用2小时以下家庭的3.7倍。那什么才算少玩手机?我们参照《2024国民数字健康白皮书》建议:基础线:非工作场景手机使用≤2小时/天;优质线:专注陪伴时段(18:00-21:00)零手机使用。那我们做到少玩有什么困难?刺痛感来了,35%家长因工作群消息被迫保持在线,28%的家长通过短视频缓解育儿焦虑,19%家长缺乏替代手机的家庭互动方式。
其次,家长最好能跟孩子有良好充分的沟通。为什么呢,因为52%中学生认为”父母看手机时从不认真听我说话”,就是说孩子找你沟通,你没认真对待,而在达成有效沟通的家庭中,青少年日均屏幕时间减少47分钟。孩子每天玩不了多久的手机,47分钟不少了。
然后,家长最好能够策划陪伴孩子一起进行的活动。这一点也够刺痛的,不少家长下班后只想休息,没精力没能力陪孩子玩。于是,67%双职工家庭周末有效陪伴时间<4小时,42%家长承认”不知如何设计适龄活动”。
说到这里,您可能已经了解,家长能做到这些很不容易,姚明代表的提案,真正刺痛的是家长。家长管不住、没时间、没办法、没能力,是没法让孩子们远离手机、没法让孩子们在家长侧找到乐趣和依靠的重要根源。
另外,科学研究也表明,6-24个月的婴幼儿日均屏幕时间每增加30分钟,出现语言迟缓的概率就会增加49%;3-16岁年龄段的孩子,长时间玩电子设备危害数据链包含,注意力系统:连续使用电子设备1小时后,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下降40%(中科院心理所2023);社交能力:日均屏幕时间>2小时的儿童,识别他人情绪正确率降低28%(北师大发展心理学实验室);视力发展:每增加1小时屏幕使用,近视风险提升19%(中山眼科中心10年追踪研究);睡眠质量: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使入睡时间平均延长37分钟(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睡眠监测数据)。。。
家长们也需要反思,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,怎样平衡工作和生活。为孩子带来更满足更充满回忆和健康的青少年岁月,是不是我们更重要的奋斗目标呢?